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章

關燈
李朗專程到此自是為了趙讓。

正午未到,大軍別將的加急驛報便火燒火燎地送到正在蘭亭閣與出征大將曹霖商議獻俘事宜的李朗手中。

君臣兩人收到此急報都是悚然一驚,以為歸程不順,遭遇伏擊,損兵折將之類,等打開看畢,不由面面相覷,萬萬料不到曹霖不在營中主持,趙讓居然整這麽一出,不但出逃,居然還把謝家老二給殺了。

李朗握著戰報沈吟片刻,不解道:“怪了,據聞趙讓性情並非暴戾之輩,南越僭王甚至頗有賢德之名,再說兩人雖同在軍中,本該八竿子打不著,謝老二怎會去惹上他?”

曹霖見皇帝生疑,知道那謝家老二的事已是瞞不住了,只好苦笑著跪倒,將謝老二謝吾不守軍令,強擄一異族少女的事上告皇帝。那少女是在南越王宮中遭擒,興許是趙讓的親眷,趙讓應是為救這少女,不得已行此下策。

聽到謝家人所為,皇帝眉頭緊皺,半晌才道:“此事暫不能外洩,尤其不可傳到謝家耳中,否則趙讓性命難保。”

曹霖在李朗還是不得勢的三皇子時便以十二衛左驍騎衛大將軍之身份對其禮遇有加,若今日換了是別人,出了那麽大的紕漏,少不得也要一陣申飭,絕不會如此輕易放過。饒是如此,曹霖已感到汗流浹背,忙附和道:“陛下所言極是,臣即刻起程趕回營中,定要將趙讓平安押回,獻俘闕下。”

李朗眉頭緊鎖,面色凝重,搖頭道:“此事參與者眾,只怕瞞不過。萬一謝家途中劫人,或以身份威壓,即便你領著朕的手諭,一來不見得真能鎮得住,二來,便是他們知難而退,你也是開罪了謝家,今後行事不甚方面。”

這番顧慮倒是在節骨眼上,曹霖雖是皇帝心腹,但他為人謙和謹慎,雖戰功赫赫,朝堂政事輕易不作表態。因他一貫如此,是以在如今皇帝權臣漸生嫌隙之時,明明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卻予外人置身事外的錯覺。

曹霖明了皇帝是有意保持他這種超脫之態,一時間也也想不出更好的良策,忽聽皇帝道:“罷了,朕與你隨行,親去把那趙讓迎回金陵吧。”

“陛下?這……這不合禮制,不成體統啊!”

將趙讓從千裏之外的南越番禺押回金陵,正因他既是僭王,也是叛將,保他性命不過為了獻俘大典,祭天謝祖,昭告天下之後名正典刑嗎?

到時皇帝率文武百官,百姓中德高望重的古稀長者,分別在廟社、陵寢祭過天地後,出城迎勞,再把俘虜進獻給太廟。

除非是馬上天子親征沙場,哪有皇帝押送俘虜的道理?回到皇都,由誰來出迎,誰來負這祭主之責?

李朗卻是輕笑:“不必多說了,曹卿。半個時辰後起程,令尚馬司挑最好的馬來,日落便可趕到。”

曹霖只能遵旨領命離去,直到出了蘭亭閣,他心中仍犯著狐疑:遣將出征之前,皇帝便再三叮囑過,絕不可傷及趙讓本人及其親眷,一切處置,待將趙讓押回長安再行定奪。

原本曹霖只當皇帝一心報趙讓昔年落井下石的一箭之仇。

當日北寇鐵騎進犯,東楚軍節節敗退之際,李朗臨危受命,任東楚軍總帥,他曾以東楚皇帝之名號,下詔南越大將,要趙讓揮師北上,勤王救難。但這一詔令非但是石沈大海,不久之後甚至傳來趙讓謀逆作反、自立為王的消息。

曹霖記得這晴天霹靂般的消息得到確證後,是他親去告知,猶是少年的李朗怒而失態,舉馬鞭狂抽地面,劈啪聲響如炮仗,至少抽了有百餘鞭,才停歇下來,臉色煞白,一言不發,良久之後一聲浩嘆:

“曹卿,寄望於他人者,必受其辱。”

但如今,皇帝得知趙讓許有性命之虞,竟然不顧儀制,以及提前與謝家決裂的風險,親自前去接應護送,若說趙讓只是必須手刃方可解恨的仇人,似乎沒必要這般大動幹戈。

還不如直接與謝家通氣,告知實情,商討處刑。

曹霖苦思無果,只覺青年皇帝的想法高深莫測,難以窺測,也只有搖頭一嘆,為皇帝起駕備行。

這卻是因曹霖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更不知還有其三之故。

李朗稚齡時,因生母無寵,他雖是皇子,在最是勢利的宮廷內卻是飽受欺淩排擠。一次皇子們的武場習練,他幾乎傷在皇兄之手,是當時還在宮中任禁軍侍衛的趙讓挺身相救。

初次有人不顧自身安危善待於他,年幼的李朗銘感五中。雖說之後再也沒能見到那名侍衛,李朗卻一直將他視作英雄,暗暗立志,有朝一日得勢,必要學淮陰侯千金報漂母,以萬戶侯之位相贈。

待得年紀稍長,學識閱歷漸增後,偶有回,李朗在書中讀到某雄才大略的天子一件柔情萬千的軼事,前朝皇帝那句“以吾一生,許你一世”的誓言讓少年李朗如遭悶棍。

情竇初開,李朗便莫名地將一腔柔情與期許,系在了只有一面之緣的趙讓身上,倒不是盼著花前月下,比翼雙飛,而是望兩人做得了明君賢臣,同心協力,劈荊斬棘,問鼎中原,共創宏圖大業。

孰料世間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趙讓後來的所作所為,把李朗心中勾畫出的重義輕利、勇者無懼的形象粉碎殆盡,取而代之是個鮮廉寡恥、趁火打劫的叛國惡徒。

此其二,至於其三,所知者寥寥無幾。

謀定平叛之後,大軍並不是立刻就能開拔,還要備足軍需,發放軍資,以十萬軍之眾,至少要天昏地暗沒日沒夜地忙乎半個月。

而就在這半個月中,李朗竟然收到趙讓遣密使送來的信件。密使搭上了太傅,面聖後將藏在蠟丸中趙讓的親書上遞給皇帝。

信中趙讓尊李朗為陛下,自稱臣屬,語氣倒是不卑不亢,表明待到東楚大軍兵臨城下,他願開城歸降,不動兵戈。

條件是域中百姓,宮內親眷,東楚軍需善待有加,秋毫不犯。

趙讓還寫道,南越地處邊陲,除去遷徙來此的漢民,還有眾多百越蠻夷,這些族群部落生性勇悍,無畏生死,萬望歸降之後,以禮相待,以柔克剛。

這封信讓李朗如墜雲霧之中,細細問過密使,卻言趙讓並無其他交代。

與太傅相商後,太傅也不明白趙讓此舉意在何為。若說是誠心歸降,怎麽又還非得大軍進逼,為城下之盟?

如果不是,只能說是趙讓早已心明如鏡,南越國力要與東楚相抗,無異以卵擊石,此舉不過是裝腔作勢,表主動歸順之意,以換一身茍延殘喘。

想到此處,李朗對趙讓的鄙夷又多添了幾分。

不過,當他重讀來信,卻又覺並非如此。

信中甚至直言,東楚軍如要強行攻城,或施□□擄掠等卑劣之事,則可能“黎民效死,與城俱碎”,這又不乏警告意味。

商議來商議去,最終還是沒個結果,李朗決定還是依原計而行,出兵平叛,收歸南越。

與其自個費盡思量,冥思苦想不得要領,莫若將趙讓俘回金陵,再細細盤問,不更為上策?那信中趙讓並未提及本人下場,想必也是心知肚明,即便歸降,以東楚叛將的身份,落不得個善終。

為免橫生枝節,李朗還特意將太傅派往南越,一來太傅為趙讓舊識,方便傳話,二來,等大軍奏凱後,就由太傅暫留主持南越軍務政局。

事情本是進展順利,哪能想百密一疏,歸程中竟然出了這麽大的紕漏。

李朗難免有些啼笑皆非,千算萬算,偏生少算了非要頂副將之職,南征得取戰功的謝家老二。

人說“三代而貴,五代成閥”,這謝家至今,到鎮北大將謝昆與其弟謝吾伯仲,已是第四代。李朗與謝昆、亡於趙讓之手的謝吾兩兄弟平輩,當今皇後則是兩兄弟的胞姐,三年前誕下的龍嗣已於年前立為太子。

李朗登位,謝家推波助瀾,功不可沒,廟堂江湖,無不知這一開國功臣家族聲勢如日中天,權傾朝野。

現任吏部尚書的謝濂妻妾成群,卻只得謝昆、謝吾兩個兒子,對幼子謝吾更是寵愛有加。若知謝吾慘死,必不會善罷甘休,要如何保住趙讓的一條命,而又不當面開罪謝家,李朗斟酌許久,仍不能找到兩全之策。

他並非膽小怕事,而是鎮守北防、手握重兵的謝昆讓他投鼠忌器。

必先奪下謝昆兵權,方可與謝家決裂,次序若顛倒,只怕連李朗的性命都要不保。他苦心經營,忍辱負重,方換來謝家的鼎力相助,扳倒父兄,如今當然不能功虧一簣。

沈思之中,不覺半個時辰已過,內侍來報,隨扈車駕已備齊整,李朗不再躊躇,換上武弁裝,離宮啟程。

無論如何,總得先見著趙讓一面,之後再作打算,猶未晚矣。

如果那趙讓竟是副猥瑣不堪之小人相,或者言談舉止奸佞妖邪,李朗心道,那何必煞費思量相救?縱是當年對己有恩,待事成得志,日後賜他留個全屍,葬入祖墳便足夠相報了。

當趙讓被推入營帳,掩飾不住的周身斑斑血跡已讓李朗微皺眉,等聽到對方用出乎意料的果斷出言不遜,驚訝轉作好奇,他強壓住迫不及待,過了好一陣才令趙讓擡頭。

這一見,李朗憂喜參半。

趙讓雖滿臉狼狽,撇開雙眸可算貌不驚人,然而目光如電,襯得英氣逼人。他見到正座上的李朗,顯然大感意外,神情由凜然不可犯而至茫然無措,看在李朗眼中,只覺好笑、好玩,頗有一種孩童捉弄得逞的竊喜。

憂的卻是,自己如要踐約,護趙讓周全,不提周遭險阻,光是這趙讓,心中什麽想法,也是一無所知。

此人既叛得了先皇,想必不懼亂臣賊子的惡名,難道能對己忠心不二?

李朗盯著趙讓,唇角帶笑,心中亦是思緒萬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